1862年英国人亚历山大·帕克斯发明了最早的塑料“赛璐璐”,直到1920年代,人们为了遮蔽烈日,研制出了最初的窗膜——“茶纸”,但不具备真正的隔热,仅有遮光和颜色功能。
1960年代,出现了染色膜:用深层染色方法,加注染料和红外线吸收剂,达到隔热的效果。但工艺所限,可见光透过率不够,雾度大,清晰度差。本身为吸热结构,达到饱和后,会向车内散发热量,导致车内温度升高,无法持续隔热。而且使用有机染料,容易褪色。因价格便宜,至今仍有大量市场需求。
1990年代初期,真空蒸镀工艺用于窗膜。其原理是将铝材,在真空腔体内,加温气化。铝粒子飞至基片表面,凝聚成镀铝层(是气相沉积的一种)。镀铝层可以有效反射太阳辐射热量,达到持续隔热的效果。但清晰度较差,内反光率高,容易氧化发乌。
1990年代末期,磁控溅射工艺用于窗膜。物理性能稳定的金属靶材磁控溅射工艺,由1950年代的宇航用途转向商用。银、镍、铬、钛、金等纯金与合金靶材,用最先进的多腔高速旋转设备,利用电磁场将金属粒子均匀溅射于高张力的PET基材上。形成纳米级能量反射镀层,非常清透,隔热效率高,是至今为止最佳的隔热膜量产方案。
21世纪,窗膜进入高速发展期。1995年氮化钛纳米陶瓷技术问世,由琥珀光学发明。2000年第一批纳米陶瓷隔热膜商用。同期,美国明尼苏达矿业制造公司(3M公司)、日本TORAY東レ株式会社等企业制造出单一材料结构型纯光学隔热膜(千层膜)。
所谓的千层膜,实际可达128层(2020年)工艺非常复杂,通过对PET多层共挤流延和超精密纳米涂布工艺,在微观层面形成不同层级的晶体结构,这些不同角度的微观棱镜结构,可以将光线按设计好的角度进行折射、散射、衍射,从而将不同波段的光线或射入,或阻隔,或抵消。从而达到清晰度和隔热性能的最佳平衡。优点:质保20年以上,各项指标不变。缺点:隔热性能无法与磁控溅射膜相比。
氮化钛纳米陶瓷膜,有两种主流工艺。其一,将钛合金材料通过磁控溅射工艺,在PET基膜上形成氮化钛镀层,与金属膜生产工艺类似;其二,将含氮化钛纳米陶瓷粉末的复合浆料,涂布在PET基膜,形成隔热层。严格意义上讲,第二种并非真正的氮化钛陶瓷膜。优点:隔热性能与顶级金属膜接近,清晰度好,不阻隔信号。缺点:涂布法生产的产品,雾度可接受,隔热性能不如金属膜,并且真假难辨,品质良莠不齐。
俄邦新材的功能性窗膜
贵金属精确磁控溅射系列:天际线和地平线
天际线:采用4N纯度银合金靶材,精确磁控溅射工艺。与其它产品相比:万级纯度靶材,配合国际顶尖精确磁控溅射工艺,可以把双银隔热镀层,做到皮米级尺度(10个分子厚度起),成品薄膜厚度1.2-2.5mil(按需定制)。在透光率70%前提下,清晰度和隔热性能无与伦比。产品质量跻身全球一流。厂家10年质保。
地平线:采用高纯度银合金靶材,精确磁控溅射工艺。与其它产品相比:千级纯度靶材,配合国际顶尖精确磁控溅射工艺,可以把双银隔热镀层,做到纳米级尺度,成品薄膜厚度2.5-4.0mil(按需定制)。作为次顶级产品,拥有极高性价比,厂家8年质保。
上述产品均应用俄邦新材独有的“EWS电磁波波段选择技术”。经实测,2400MHz-5800MHz频段信号通过性良好。也就是对现有的手机、ETC、蓝牙、GPS、北斗信号均不遮挡,不会影响用户对信号的日常使用。
镍铬合金靶材,磁控溅射系列:远山系列
远山:采用镍铬合金靶材,磁控溅射工艺。产品性能稳定,清晰度高,能量反射,持续隔热。厂家8年质保。
磁控溅射氮化钛系列:北欧
北欧采用磁控溅射氮化钛纳米陶瓷工艺。极致清晰,隔热效率高,不挡信号,无法拉第笼效应,特别适合新能源车型。厂家8年质保。
纳米陶瓷精密涂布系列:亚马逊
纳米陶瓷无机浆料精密涂布工艺。高清,高透,高隔热,不挡信号,无法拉第笼效应,价位亲民,适合所有车型装贴。厂家6年质保。
如果您有样品、参数以及合理的价位,我们可以生产出几乎所有种类的窗膜产品。并且承诺质保期内出现脱胶,起层,起泡,≥10%的数据衰减等产品质量问题,等面积2倍赔付(以代工合同为准)。